地理學學位授權點2022年度建設報告

發布者:3044永利集团發布時間:2023-11-06浏覽次數:10


一、學位授權點基本情況

   3044永利集团地理學學科始建于2008年,近年來地理學發展迅速,我校地理學學科發展态勢良好。2018年獲批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9年其下屬的二級學科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首次招生,已累計招生60人。

   學位點建設以及依托的教學科研平台有污染物分析與資源化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資源環境學科群、黃石市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與發展研究中心、水環境生态修複實驗室、黃石市智慧城市研究院等,并與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實踐基地和産教融合共同體。現有資源環境大樓一棟,實驗用房面積達4435.63平方米,各項軟硬件設施共價值1294.4萬餘元,成為鄂東南自然生态環境基礎研究、地理信息科學應用研究的創新中心之一,見圖1、圖2。

 圖1 資源環境大樓

2 地理學實驗室

截止2022年底,學位點現有專任教師32人,其中教授5人,占比15.63%;副教授13人,占比40.62%;講師14人,占比43.75%。碩士生導師31人,有海外經曆的教師7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2人,最高學位非本單位授予的教師32人,占比100%。30-50歲以下青年教師30人,占比93.75%。經過近幾年優秀師資引進與建設,已形成一支學曆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發展潛力較大的師資隊伍。具體見附件表1。

2022年本學位點獲批國家自科基金項目2項,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2項,獲批湖北省自科基金項目2項,省教育廳項目1項。橫向項目21項,到賬經費579.03萬元。具體見附件表2、3

2022年本學位點發表高水平論文49篇,其中SCI 36篇,CSCD 12篇。具體見表4。

2022年本學位點招生人數21人,畢業人數6人,畢業率100%,就業率87.5%

二、研究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黨的二十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砥砺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團結奮鬥。祖國建設的美好希望寄托在新一代青年身上,随着研究生規模擴大化,研究生群體價值觀念多元化,思想與心理問題複雜化等特點日益凸顯,必須切實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務就是抓好研究生導師、研究生骨幹、研究生輔導員隊伍的建設。

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對研究生的健康成長和學術道德有着重要的影響。導師身上不僅肩負着培養研究生良好科學素養的重任,還需着重培養研究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為了促進導師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引導導師樹立正确的“教書育人”觀念,我院教工黨支部在每期的學習交流分享會上,一緻認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基本理念。建立交流制度,要求導師每月與研究生進行一到兩次思想交流,及時掌握其思想動态,對研究生請假、評獎、困難支助、勤工助學等事宜均需提前告知其導師。同時為督促導師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制定了《3044永利集团研究生導師管理暫行辦法》, 要求導師切實發揮其教育職責。

  研究生黨員和幹部隊伍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并且可以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根據民主選舉和推薦自願相結合的原則,挑選出一批有工作經驗、工作熱情、工作能力、服務意識強,有一定威信的學生當選研究生幹部,負責日常學生工作。

研究生輔導員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本學位點對研究生輔導員進行了培訓,培訓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以及職業規劃能力等,掌握這些能力有效幫助研究生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二)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要堅定不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複興偉大曆史使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僅加強思想政治課引領作用,同時推動思想政治課改革創新,在課程學習上适時引入馬克思思想和方法論,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用強大理論引導學生,做到“潤物細無聲”和“無懈可擊”。

(三)學位點文化建設

地理學科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學生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廣闊視野,有求實創新的學習能力,有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敬畏之心,地理學科人地協調觀在人類璀璨知識文化寶藏中熠熠生輝。學好地理學,能幫助學生從課本知識走向祖國真實的大好河山,在實踐中不斷感知文化魅力,塑造學生正确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生命價值觀,讓學生形成保護自然、關愛他人、熱愛生命的生命品格。

為了更好的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本學位點要求研究生開展豐富的野外實習實踐活動,注重學科交融、知識貫通、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地方發展中的社會、環境等問題。開展學術前沿講座、組織學生線上聆聽學術報告等方式激發學生科研興趣,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2022年研究生在線上線下聆聽學術報告90餘人次。

(四)日常管理服務工作

2022年,在研究生院領導和學院領導支持下,圍繞學校十四五改革與發展規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高培養質量為根本目标,本學位點大力加強學科和人才培養質量建設,穩步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優化研究生成長、成才環境,取得了較好成績。

1.招生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招生規模穩步擴大

為了吸引本校優秀人才報考我校研究生,以會議、宣講會、個人咨詢等多種方式向學生宣傳本學位點。與兄弟院校加強聯系,積極走訪和宣傳,推薦優秀學生報考。2022年共招收研究生21人,圓滿完成學校下達的招生指标任務。

2.嚴格導師遴選條件,提高并擴大導師隊伍的質與量

2022年進行新一輪導師遴選,學術型碩士生指導教師增至31人。制定了導師遴選辦法和導師管理辦法,對新增碩導開展上崗培訓,明确導師在研究生的學習指導、思想教育、生活指導等方面的職責,強化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進一步增強研究生導師責任意識。

3.加強對培養過程的質量監控,提升過程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強研究生培養督導工作,督導組每學期對研究生課程教學進行随機不定時抽查,定期實施期中教學檢查,開展研究生座談會,實施教學評價,确保教學質量。規範培養過程管理,對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機檢、盲審、預答辯、答辯等各項環節開展評價和記錄,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加強整改。全面實施論文盲審制度,盲審不合格禁止進行答辯環節,導師若連續兩年指導學生文章出現盲審不通過情況,暫停一年招生資格。

三、研究生培養相關制度及執行情況

  (一)課程建設與實施情況

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根據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工作要求,明确學術型人才培養目标和知識結構,結合各學科方向特點,瞄準國際一流,開展課程體系對比分析,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大力推進課程體系建設。 

優化課程體系,統籌設置課程,以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為重點,充分體現學科内涵和前沿,結合地域特點,突出學科方向特色,提升教學質量整體水平。

加強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圍繞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創新等主題,大力支持一線教師開展教學改革研究、課程思政,跟蹤發現研究生教學發展規律。

  (二)導師選拔培訓、師德師風建設

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文件,積極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着力構建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通過表彰先進、典型示範、打造師德高尚、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引導教職工自覺提高師德師風素養,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将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年度考核、評優選先、晉升職務職稱的一項重要指标,大力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力度。嚴格導師遴選過程,建立動态考核與淘汰機制,完善研究生與導師互選機制,實行師德失範行為“一票否決”,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邀請國内外著名專家學者來院交流講學,針對青年教師站穩講台、學術道德、職稱評審和職業生涯發展等具體問題進行指導。

貫徹落實《3044永利集团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實施細則》和《3044永利集团碩士研究生導師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嚴格履行導師“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強化導師管理,嚴格遴選和考核,組建一支政治方向正确、師德師風高尚、業務素養精湛的導師隊伍。組織學習、研讨會等活動提升導師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素養,注重師德師風建設,突出導師教育教學、科研業績和師德師風雙重考察。擴大導師自主權,強化導師的職責意識,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指導研究生進行創新科研活動,從政治素養、學術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充分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主導作用。

學位點高度重視碩士生導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成立師德師風建設領導小組,由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為組長,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為副組長,全面領導和統籌部署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先後組織開展了師德師風建設理論宣講會、師德警示教育大會、師德師風建設研讨交流活動和“以案說德”微課宣講等活動,引導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涵養高尚師德,取得了明顯成效。林貴英老師榮獲黃石市“我與祖國共奮進--最美芳華•70年70人”巾帼創新獎,王湖坤、嚴素定、吳曉東等多名老師榮獲學校“師德标兵”稱号,葛緒廣、馬嘯等老師榮獲學校“優秀教師”、“優秀共産黨員”稱号。學位點無師德師風負面問題。

(三)注重學術交流,開闊學生視野

加強學科交融離不開學術交流,本學位點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的學術講座系列活動。2022年11月24日,荊現文老師舉辦了“太陽輻射與地球氣候”講座。荊老師此前就職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其講授的太陽輻射影響地球氣候機制、太陽光譜在氣候模式中應用等知識拓寬了師生學術視野,促進了學術交流。

 

3  荊現文老師開展學術講座

桂智凡老師組織2022級全體研究生開展兩次線上學術講座,分别是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研究員左昕昕老師的《史前農業向東南沿海地區的傳播及其環境背景分析》以及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珠江所研究員王超的《珠江浮遊植物研究進展》,要求同學們整理筆記,查找資料,撰寫科研活動記錄,學術交流與探讨氛圍濃厚。

4 線上交流會海報

     (三)研究生獎助情況

本學位點具有完善的研究生獎助體系,主要包括國家助學金、學校助學金、國家獎學金等,另外學校設立了優秀研究生、優秀研究生幹部、優秀畢業研究生、研究生優秀成果等多個專項獎勵,具體見表5。另學位點開展“三助”崗位的遴選工作,每年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管、助研崗位二十餘個,研究生在“三助”崗位得到充分的鍛煉,在籍研究生90%以上參與到老師的項目申報和研究。

2022年本學位點研究生國家獎、助學金122人次,獲資助金額共計62.69萬元,具體見表6

四、 研究生教育改革情況

(一)人才培養與合作交流

2022年,本學位點王楷、馬嘯、林桂英等多名教師遠赴英國、新加坡訪學,加強了國際間科研學術交流。截止2022年,學位點先後選派4名研究生到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态研究所進行聯合培養。此外還與黃石市科技局保持密切聯系,選派優秀實習生參與黃石市科技項目合作。這些人才培養與合作交流活動有效增強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動手能力,開闊了科研視野。

(二)教師隊伍建設與改革

導師是研究生教育的關鍵,學位點積極完善人才政策,營造尊重人才、服務人才和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圍,把政治素質、師德師風、育人能力等作為選聘的标準。我院建立導師招生資格年審和動态調整制度,導師隊伍主要由學科骨幹人才和優秀博士組成,充分發揮其引領和帶動作用,提升道德育人水平,激發科研創新動力。

(三)教學與科研改革與創新

本學位點在湖泊流域生态環境變化、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與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環境污染治理和清潔生産評估等研究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今後将繼續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促進學科交融,提升科研品質,更好服務地方社會和人才建設。

五、社會服務貢獻情況

  (一)智庫建設

近年來,本學位點積極為地方政府部門開展智庫與咨政研究項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分别被黃石市生态環境局、水利局、大冶市河湖長制辦公室等政府部門采納。其研究涵蓋生态環境治理、環境規劃、重金屬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控、水體保護及生态修複等方面,為黃石市生态環境改善和長江大保護提供了技術咨詢;科技創新領域涉及區域創新平台打造、産業能級提升、創新活力激發、創新要素集聚等方面,為科技賦能黃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城市大數據領域開展城市大數據可視化應用,為黃石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二)科教協同育人

近年來學位點通過創新舉措搭建科研平台保障學生培養質量依托污染物分析與資源化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資源環境學科群、黃石市土壤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台,有力保障了學生培養質量。依托導師科研項目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推進校企合作與湖北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共同組建黃石市智慧城市研究院,構建“産學研”一體的全方位人才培養支撐體系,培養高質量的學科交叉融合人才。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機制,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逐步提升。2022本學位點研究生科研立項5項(表7),獲國家級獎項1項(表8),參加線上線下會議20人次(表9),發表高水平論文9篇(表10

六、教育質量評估與分析

2022年研究生論文抽檢全部合格。

學位點成立時間較短,年輕教師較多,教師高級職稱比例較低,建議調整職稱評審制度,提高年輕教師積極性。

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需持續推進,研究生教學改革需進一步加強。

七、改進措施

本學位點與國内重點雙一流高校相比,在人才隊伍建設、教學質量、生源質量、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下一年度建設計劃如下:

1.總體目标

以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抓手,強化内涵,提升質量,突出特色,帶動全面,促進交叉,立足湖北,為提升區域生态文明建設、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務。

2.具體措施

1)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不斷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加強對研究生科研能力、論文寫作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探索校校、校企聯合機制培養研究生。

2)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完善以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體現學科研究特色的培養模式,細化各專業方向的培養要求和實踐考評标準。

3強化對研究生教育全過程的指導和監督。堅持培養質量與就業發展質量并重,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督導職能,建立研究生畢業後質量跟蹤反饋機制。

4)建章立制,規範管理。結合實際工作,理順工作思路,及時修訂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各項規章制度。


附件4:2022年度報告數據支撐.pdf